嘉義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陳錦宏 醫師
一般而言父母老師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常用的方法事給予增強或給予減弱,對好的行為就希望給它增強,讓這種好行為越來越多,對不好的一個行為就希望給它減弱,希望它將來越來越少出現,這就是行為治療常說的增強與處罰。
但是很多父母老師都會發現,為什麼他們希望增強的行為往往都沒有被增強,他們希望減弱的行為卻後來越做越多。所以俗語說”嚴官府出厚賊”就是這樣的道理,比方說在ADHD的教養中最常見的就是罰寫這件事。
一般而言常被罰寫的原因不外是字寫錯了或寫不好看,所以要把寫錯字這一些事情給減弱,所以就讓他多寫一點。另一種常見的情況就是他做錯事,比如說沒有寫作業,沒有帶作業,老師希望他以後不要再發生這種事,因為現在不太能夠體罰,所以就用罰寫來處罰他。
先說寫錯字這件事情,基本上寫錯字,透過罰寫這個動作讓他多寫幾次,從學習的角度來看似乎是有一點道理。過去幾年非常多的研究在探索神經可塑性這樣的觀念,那這個部分也被運用在學習理論中,基本上概念就是勤能補拙,當你練習越多彷彿你大腦的某一條神經線路就強肌肉一樣,經過訓練就會越來越發達,所以你下次再做同樣一件事情的時候,效果就會越來越好,比如像是練習投籃、學騎腳踏車、彈鋼琴等等。那為什麼實際上看到很多罰寫往往發現效果沒有那麼好呢,重點在於人類不是機器,他不是只是被訓練用來做事的容器。因為人類會有一種叫做情感的東西,情感會影響到動機,所以如果罰寫這件事情,觸發了一種負面的感覺,不舒服的感覺,結果反而會讓他去減少寫字這件事情的動機。想要讓自己變好的這個動機,因為負面情感所以就越來越低,因此想要練習的功效沒有達到,排斥這件事情的感情卻蔓延出來,這就是為什麼發現這種學習理論常常不見得有效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一堆父母教小孩要勤練鋼琴,但最後常常成為是小孩乾脆放棄的原因。因為情感動機和持續性行為往往是連結在一起的,這也成為教育中強調不斷練習裡的一個陷阱,如果忘了強調動機與喜歡的感情。
另外一個從行為治療的概念來講,行為治療中去減弱行為的方式,常講的處罰方式基本上有兩種方法,一個是給(positive)負面的東西,一個是收(negative)回正面的東西。簡單講說你要讓他減少某一個行為,比方說減少寫字錯誤或減少忘了帶作業這樣的負面行為,當你給一個東西要讓他來減少行為,代表你給的就是一個負面的東西,那罰寫就是給的過程,所以代表你定義了寫字這件事情是件負面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叫做罰寫的”罰”這個字的來源。
所以基本上當你給這樣的指令的時候,你也傳遞了一件事情,寫字是件負面的事,那這跟你希望他將來有更多的練習寫字然後改善字體這件事情,剛好是相反的邏輯。所以這就會常常發生,小孩子一段時間以後就幾乎連罰寫都不寫了,或是開始有更多的說謊逃避的行為,開始告訴父母自己聯絡簿已經將給老師了,然後告訴老師聯絡簿放在家裡面,就是為了要逃避被處罰這件事情。
第三個是要注意的是,行為治療的設定,常常只是一種假設,你假設你的教養或教學策略會達到你要的目標,好的行為被增強,壞的行為會被減弱,但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個策略只是假設,所以當你發現你給予的介入後,事實上小孩子並沒有進步的時候,你就必須要設定修改這樣的假設。然而很多的老師並不了解這件事情,所以就會發生門診裡面有小孩在小學三年級一年中,每一節下課都被叫去罰寫,幾乎從來沒有下課過。當你看見這樣例子就知道老師並不完全了解這樣的策略的假設跟做法,因為從會被持續罰寫一年的過程中,就知道這個效果是很差的,所以最後大概也只是達到老師想處罰的心情,但是卻對孩子沒有達到太好的改善結果。
所以罰寫,常常就成為是行為治療被做錯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