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iness – Webflow HTML website template
CONTACT US

當憂鬱症患者對標準藥物治療反應不佳,即使換過兩種以上的抗憂鬱藥物病情仍無法緩解,即為「難治型憂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TRD)。對於這群深受憂鬱困擾,卻又對藥物反應不佳或者無法忍受藥物治療副作用的患者,該怎麼進行治療呢?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憂鬱症是影響全球人口最嚴重的三大疾病之一,造成的個人失能在所有疾病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然而,縱使憂鬱症的藥物治療不斷進步,卻仍有至少1/3的憂鬱症患者對標準的藥物治療反應不佳。

對於這群深受憂鬱困擾,卻又對藥物反應不佳或者無法忍受藥物治療副作用的患者,該怎麼進行治療呢? 一起來聽專家怎麼說。草屯療養院黃冠綸醫師說明,對於「難治型憂鬱症」的病患,需考慮非藥物的治療,例如「腦刺激治療」,常見的治療方式分為以下兩種方法:

電痙攣療法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

ECT是最早使用的腦刺激治療方式,俗稱「電療」,起源於1930-1940年代,在給予麻醉下,經由電擊腦部來誘發癲癇,以治療精神疾病包含憂鬱症、思覺失調症等,雖然聽起來有些可怕,但其實是很安全的治療方式,包含懷孕婦女、老人都能接受治療,每次治療死亡率僅0.002%。常見的副作用包含頭暈、頭痛、混亂、及短暫失憶。

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rTMS是新型態的腦刺激治療,是利用重複施打的強力磁波刺激,透過磁生電的原理,改變神經細胞的動作電位,進而改變腦部神經活性,達到療效。rTMS在憂鬱症的療效上具有充足的科學實證(Level 1),根據研究顯示,rTMS能夠使約60%的難治型憂鬱症得到改善,是令人期待的憂鬱症新療法。

rTMS是非侵入性且安全的治療方式,與ECT不同的是,不需要麻醉,治療過程是全程清醒的,治療後不會影響記憶及其他認知功能。治療副作用輕微,例如輕度的刺激處的頭皮疼痛、頭暈、頭痛、噁心、耳鳴等。

什麼人適合rTMS療法?

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所核可的rTMS適應症為:

  1. 難治型憂鬱症:經過兩種以上抗憂鬱藥物治療仍無法康復的憂鬱症患者
  2. 對抗憂鬱藥物耐受性不佳:無法承受藥物副作用的憂鬱症患者

因此,若您接受藥物治療已達足夠的治療時間及治療劑量,但症狀僅有部分改善,仍是心情憂鬱、無法感受快樂、對生活提不起勁,甚至負面思考嚴重、自殺想法揮之不去;又或藥物副作用實在太大無法忍受,或者有不能服藥的原因例如懷孕哺乳等,可以考慮rTMS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rTMS主要用於憂鬱症急性發作期的治療。憂鬱症可能復發,rTMS對於預防復發的維持治療,目前研究證據仍不充足。對於反覆發作的憂鬱症患者,合併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層面的完整治療模式才能有最好的效果。

#rTMS #重複性經顱磁刺激 #憂鬱症#難治型憂鬱症 #非藥物治療 #專家到你家 #青少年 #自殺防治 #專家怎麼說 #心保MentalWe #全台首家專注精神心理健康之數位平台 #兒童行爲情緒發展 #睡眠障礙 #憂鬱焦慮壓力 #老人長照 #父母學

相關新聞來源 :

1. http://news.campaign.yahoo.com.tw/lung-health/arti.php?id=bd3a144e-6bf6-3ede-8563-efabb7be8283

2. 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210127/37496574.html

參考資料:

1. Lefaucheur JP, Aleman A, Baeken C, et al.(2020).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on the therapeutic use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An update (2014-2018). Clin Neurophysiol. 131(2), 474-528.

 

Search

About

Lorem Ipsum has been the industrys standard dummy text ever since the 1500s, when an unknown printer took a galley of type and scrambled it to make a type specimen book.

Lorem Ipsum has been the industrys standard dummy text ever since the 1500s, when an unknown printer took a galley of type and scrambled it to make a type specimen book. It has survived not only five centuries, but also the leap into electronic typesetting, remaining essentially unchanged.